“蹲式窗口”折射為民理念缺失
近段時間,媒體曝光了一些地方社保局、房管局等單位辦事大廳的“蹲式窗口”,這種窗口又矮又小,讓辦事群眾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時間一長就苦不堪言,心里憋屈。
在社會輿論的熱議之下,目前,被曝光的幾處“蹲式窗口”已經進行了整改,或撤掉圍欄,或增加座椅,或改成開放式辦公,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眾的辦事環境。這種回應社會關切、有錯就改的態度和做法,固然是好事,但更應反思,“蹲式窗口”怎么來的,又為何存在了這么久?
不難發現,“蹲式窗口”主要出現在一些政府服務部門,是面向群眾的服務窗口。服務往往體現在細節之中,窗口設置不人性化,讓群眾很不舒服,甚至感到屈辱、痛苦,就已經背離了服務的宗旨,走向了反面??梢哉f,“蹲式窗口”是一種看不見的拒斥,與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現象并無二致,折射出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服務意識的淡薄、為民理念的缺失。
對“蹲式窗口”加以整改,把尊嚴和便利還給群眾,是人心所向,也是政府部門的應盡之責。各地各部門不妨舉一反三,看看如此“蹲式窗口”到底還有多少?群眾辦事遇到的梗阻到底還有多少?更進一步,還應仔細反思,如果從一開始就想著百姓的感受,讓窗口的設置高度、形狀等符合群眾心理、生理特征,盡可能方便百姓辦事,“蹲式窗口”還會出現嗎?如果平時多聽聽群眾的意見,多問問群眾的難處,“蹲式窗口”還用等到社會廣泛關注后再整改嗎?
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關部門在進行決策的時候,面對群眾需要多進行換位思考,多從群眾立場、群眾角度考慮問題。在設置服務流程、辦事項目的時候,多從辦事群眾的角度去體驗一下、感受一下,那些困民、誤民、傷民的做法,就會觸目驚心地擺在眼前。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讓這些問題出現,既傷了黨和政府公信力,又寒了辦事群眾心;即便已經出現了那些問題,也能夠及時發現,使問題及早得到糾正。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員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心系人民,不是一句空話,需要落細落實落小,從細節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一開始就做起。只有這樣,才能讓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感多一些。(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