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夜晚的刀茅巷,人們常會看到一位蹬著三輪車的拾荒老人,身材瘦小的他在街道的角落認真地翻找著每個垃圾桶。老人今年89歲,從2012年開始,每到晚上九十點鐘,他就會出門拾荒,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老人如此辛苦,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生計,而是為了圓家庭困難學生的上學夢。截至目前,老人已出資6萬余元,幫助4人完成學業,目前正準備資助第5個學生,而他資助過的學生現在也開始幫助他人。老人的事跡在網絡上刷屏,網友為老人點贊,“他的背彎了,靈魂卻很挺拔”“用內心的愛種下了希望”。
這位老人叫王坤森,是一名退休教師。2012年,王坤森看到希望工程那張有名的照片——大眼睛女孩,他被女孩渴望讀書的神情打動。他深知不能讀書的苦,便去聯系那些家庭困難的學生。也從那個時候開始,王坤森自己賺錢資助孩子們上學。這一幫,就是9年。像王坤森這樣,原本可以退休后頤養天年,又通過各種方式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還有很多。華中科技大學95歲的教授崔崑省吃儉用為貧困學生設立獎學金,江蘇常州退休教師孫國華將畢生積蓄用于資助貧困生……他們將愛傳遞了下去,也將善良傳遞了下去。
王坤森等人回報社會、傳遞溫暖的感人事跡,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每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困難,這時候就需要他人的相助。幫助他人的人內心感到欣慰和快樂,而得到幫助的人希望他日可以回饋于人。前不久,河南鄭州一家小店推出的單人套餐,溫暖了很多人。這家店主為遇到困難的人提供免費餐食,顧客只要說出“暗號”——“來份單人套餐”,就可以直接拿走。小店經營不易,店主為何還要這樣做?他說,因為自己外出打工時曾經遇到困難、吃不上飯,是陌生人向他提供了幫助,如今他也要“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平凡人推己及人,力所能及幫助他人的事跡讓人感動,也感染人、教育人,讓溫暖和善意在人群中得到傳播。
傳遞人間大愛,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的承恩、報恩的交融升華,匯聚成了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土壤,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應以善良之心傳遞溫暖,傳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