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學一做”:怎樣讓批評有“辣味”?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幫助黨員干部糾正錯誤、改進工作的有效途徑。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批評和自我批評漸漸走樣,沒有一點“辣味”,對問題觸及不到、觸及不深,就像雞毛撣子拍屁股,不痛不癢。
所謂“辣味”,就是要真刀真槍、見事見人。有“辣味”才能出汗,出汗才能排毒。現在,一些干部中好人主義盛行,不敢批評、不愿批評的現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怕得罪人,怕丟選票,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有的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學,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有的為人圓滑世故,遇事明哲保身,出了問題上推下卸。這種“老好人”“墻頭草”,批評別人只會說“不注意休息”“不愛惜身體”,自我批評總是“學習不夠”“思考不深”,如此泛泛而談、草草置評,怎能解決問題?
“辣”要實事求是,抓住本質。馬克思講過,真理要想掌握群眾,必須說服群眾;真理要想說服群眾,必須抓住事物的本質。抓住本質才能戳到痛處、揭示要害,真正起到警示提醒作用。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批評和自我批評,只要觸及思想和靈魂,直指問題的根本和癥結,有利于糾錯治病,逆耳的話才會成為“忠言”,苦口的藥劑才能成其為“良藥”。
“辣”要出于公心,對事不對人。“居官守職以公正為先,公則不為私所惑,正則不為邪所媚?!迸u和自我批評在有的地方和部門之所以難,就難在為人情所困、為利益所惑,怕結怨樹敵、怕引火燒身,說到底還是私心雜念作怪。心底無私天地寬。出于公心的批評,只針對事情原委,錯或對,黑或白,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不是從個人恩怨、得失、利害、親疏出發,不含私人感情因素在里面,反而更容易讓人信服和接受,也更能體現出批評者的胸襟和氣度。
“辣”還要講究方法,入情入理。批評,說到底還是做人的工作,涉及人的思想靈魂,方式方法很重要。方法把握得好,就會事半功倍;方法把握不好,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講了一個著名的批評“公式”,團結—批評—團結。他進一步解釋說,要打破舊的團結基礎,通過批評或者斗爭,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這是一種批評的有效方法。真正有效的批評,不是一哄而上,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把握分寸和火候,講究語言技巧和效果,這樣才能起到幫助同志的目的,才能以批評促團結、促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