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五建—難忘的歲月】老飯盒里的艱苦歲月
一件老物件,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回憶,還有傳承。一件老物件,可以讓我們感慨歲月的流逝,更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今天,《甲子五建——難忘的歲月》讓我們一起通過一個“老飯盒”,來回憶一段五建的歷史,感受“五建人”的精神。
照片里的人叫段獻花,是公司的退休干部,她手里拿著的物品是70年代的老飯盒,鋁制品,直徑15厘米,高20厘米。里面分為上下兩層,外面布滿了歲月的痕跡。這個飯盒不僅陪伴了第一代五建人,段獻花的母親楊寶云大半輩子,母親去世后,這個飯盒也承載了女兒對母親深深的思念,每當看到這個老物件,段獻花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艱苦卻溫馨的年代,看到母親燒柴做飯的身影。
據段獻花回憶,楊寶云是四局五公司(公司前身)板車隊的一名普通職工,當年柳州差不多都是泥巴路,全城只有一趟1路公交車,從五角星通到柳鋼。因為交通運輸條件差,所以,所有的水泥、鋼筋、沙子等建材基本都是靠板車隊人力運送。為了節省時間,那些年,很多職工都是用這樣的飯盒帶飯上班,一走就是一天。段獻花說,她記得,當年母親和工友們一起,有時需要拉9米長重400多斤的鋼筋到十幾公里外的工地,需要經過滿是沙子石頭鋪的大碼頭,還有被太陽曬得滾燙的木板浮橋。遇到上坡下坡,板車隊的工友會相互幫忙,一齊拽緊板車,使出渾身力氣,真的是講不盡其中的苦、難、險、累。
在段獻花成長的歲月里,她經常跟著父母周轉于各個工地,見證了公司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歷程,而父母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和對公司深厚的情誼也深深地影響著她。之后,段獻花也成為了公司的一員。
六十年,一甲子。第一代“五建人”如今都己垂垂老矣,有些甚至辭別了人世。但這些特殊時代的平民英雄們,鑄就了柳州一個時代的永恆經典。事跡終成歷史,歷史不能忘懷。而未來,將由我們繼續“書寫”!(金屬結構分公司陳清麗/文 三分公司周群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