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太難了。產權證辦不下來,合作商無法融資,怕是幾十號員工都要失業了。”
2021年6月,我們到某企業調研營商環境,還沒說幾句,企業負責人老李就滿臉愁容地訴起苦來。
老李的公司有兩家相鄰廠房,早年辦理了土地證和房屋所有權證。但現在的不動產登記要求房、地一體,他去縣不動產登記中心跑了好幾次,由于辦理的產權與宗地存在交叉,不符合現在的登記條件,證拖了五年都沒辦下來。
“被政策卡殼,我磨破嘴皮子解釋都沒用啊。”老李不死心,但怎么也想不明白,以前合規合法的手續,為什么到現在就行不通了?
這樣的問題并非個例。縣不動產登記中心窗口每年都會遇到10多起,但因為政策不允許,問題一直被高高掛起。
敢于向問題叫板,才能贏得群眾叫好。為加快解決進度,我們調研了同類審批難題,發現行政審批有些事“不好辦”,有些事“辦不了”:一類是在政策法規內,因為缺材料、歷史遺留等原因不好辦;一類是目前政策確實不允許,辦不了,而“疑難雜癥”主要由于涉及部門廣、條塊多。
在縣紀委監委推動下,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認真分析研判,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和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求,在縣不動產登記中心開設“辦不成事”受理服務窗口,打破部門隔閡和條塊壁壘。
老李是第一個來窗口辦事的人。問題受理后我們全程跟蹤督導,縣不動產登記中心聯合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股室,成立資料會審小組,通過查閱原規劃材料、實地走訪、多方會商,提出土地交叉領域變更登記、補繳超出原宗地范圍土地出讓金等處理辦法。兩周后,辦不成的事終于辦成了。
通過一件事,辦成一系列事。去年底,瀘縣出臺了國有建設用地不動產登記遺留問題處理辦法,重點解決用地手續不完善、未通過竣工驗收備案、歷史久遠的土地使用權等十二項遺留問題,為辦證難提供政策依據。
為杜絕工作流于形式,我們建立“月督查”制度,采取“四不兩直”方式,檢查責任單位工作開展情況,對推進不力、措施不實的,實行“一次提醒、兩次通報、三次問責”機制,推動工作落實落細。
1月12日,我們再次來到縣不動產登記中心,中心副主任鄧肇瑜介紹,自“辦不成事”窗口開設以來,已接受群眾咨詢800余人次,受理問題26件次,解決問題14件。
我們在大廳停留了一陣子,發現與剛開張時門庭若市的場景大不相同,現在來“辦不成事”窗口的人已經少之又少。怎么半天都沒人來咨詢?但轉念一想:也對,這個窗口,來的人越少越好。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