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T35嗎?——我很感謝這趟唯一一輛從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火車。”日前,一位清華學子的匿名自白在網絡流傳,受到廣泛關注。2014年,這位來自貧困單親家庭的少年坐著硬座一路北上到清華園求學。四年本科學習,他靠入學領取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兼職做家教支付學費、養活自己,每日開銷精確到幾塊幾毛,但依然保持健康樂觀,“樹洞”文章通篇未見吐槽賣慘,只有對年少苦難經歷的輕描淡寫,字里行間透著一股韌勁兒。
這是一個勵志故事。莘莘學子十年寒窗苦讀,雖被現實壓得略微腳步沉重,但仍一路高歌披荊斬棘向陽而行。
勵志的背后,是對“努力必有回報”的強烈自信,是堅信自律勤奮終能點亮未來的澄澈夢想。按照作者所述,入學后他得到了不少人的接續幫助,為他申領助學金開綠燈的學校“張老師”,想多資助一些錢的企業家“郭女士”,小心翼翼維護他自尊心的同班同學……提到這些,作者認為自己“占用了很多社會資源”而言辭間充滿感恩,甚至告誡學弟學妹們,要“發自肺腑地感謝一切偏愛”。苦難本身并不值得頌揚,但歷經磨難依然常懷感激、不減赤誠,這份堅韌映照出當代中國青年的自強不息。
這是一個溫暖事例。寒門少年執意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靠雙手掙出學費生活費后,不僅主動放棄申請助學金的機會,而且拿出自己并不豐厚的工資報酬資助家鄉4個貧困孩子圓讀書夢,每學期還會專門回老家當面給幾個孩子“開一天會,教他們認識外面的世界”。
溫暖的背后,是善意疊加善意、愛心滋養愛心的“乘法口訣”。有網友看到這個故事后感動地評價作者“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把傘”。其實,何止溫暖,何止善良。一直向前奔跑的少年,當選擇用“攢足錢請同學們大撮一頓”來彌補“缺席集體照”的遺憾時,當選擇用手寫的感謝信來回饋愛心助學企業時,當選擇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幫助他人回饋社會時,他的靈魂靜靜散發光芒,他的未來也被悄悄點亮。
少年微光,民族脊梁。實現脫貧攻堅、奮斗共同富裕、共享發展紅利,是每一個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中國人的夢想。為了這個共同夢想能夠早日實現,許多自強者、奮進者拼搏追夢,用韌性青春穿透命運、光亮整個世界。
總有光明可以奔赴,堅韌的你就是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