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規矩、守底線,首先要有敬畏心。明代呂坤在《呻吟語》中有言:“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大意是說,心中有所敬畏,言行不敢放肆,才能養成美好的德行操守。反之,心中無戒懼,就會肆意妄為,招致禍端。
《菜根譚》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v覽歷史,不少人因為心無所畏,自掘墳墓將自己葬送。明代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目無綱紀,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最終自縊身亡。人一旦沒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終會禍患及身、悔不當初。
君子有大畏。范仲淹為官時,他對百姓、對工作深懷敬畏之心,害怕自己未能盡好職責、白受俸祿而對不起百姓,害怕官吏欺壓百姓而使百姓受苦,養成了睡前自省檢視的習慣。史料記載,他夜寢時,必省日間之事。所為善,則熟寐;不善,則終夜不能安眠,必求所以改之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終成一代賢臣。
禍患常積于忽微。古語云:“不慮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只有敬小畏微,不越雷池一步,不逾規矩半分,才能行穩致遠。唐代名相陸贄清廉剛正,但也有官員埋怨他不近人情。唐德宗得知后勸他:“至如鞭靴之類,受亦無妨”。陸贄卻不以為然,撰文進諫:“賄道一開,展轉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幣帛;幣帛不已,必及車輿;車輿不已,必及金璧。”陸贄對事物發展規律何等清醒,“涓流不止”必然發展成“溪壑成災”。敬畏之心一旦“打個盹”,就有可能演進成“深睡眠”。在一些小事上開個豁口,久而久之,在大事上也會決口,最后將發展成潰敗之勢。
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以敬畏的態度對待歷史、對待群眾、對待權力,對認識、思想和行為上的偏差,堅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為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兩個務必”,這是對歷史規律的敬畏。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不許請客送禮,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等“十條家規”;楊善洲在任保山地委書記期間為自己訂立的“白天不關門,夜間不開門”的“門規”等,都是對權力的敬畏。正是由于始終心存敬畏,不斷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上下功夫,才使我們黨永葆生機活力、始終引領偉大事業蓬勃發展。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黨員干部要把敬畏植根心間,涵養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與謹慎,讓權力不走偏、行為不越界,真正做到公正用權、依法用權、為民用權、廉潔用權,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