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共享:“軟”“硬”資源要“兼施”
——清華大學教授馬智亮眼中的“建設共享圈”
共享經濟雖不是今天才出現的新鮮事,但事實上,是互聯網+移動支付讓共享經濟在當下得以大行其道,成為風投資本追逐、熱捧的概念。
馬智亮,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計算機應用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建設教育協會BIM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一大堆頭銜其實可以濃縮為一個關鍵詞:建設領域的信息化專家。早在2004年,他就開始負責國家“十五”攻關項目“建筑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下的課題——“建筑工程網絡協同工作平臺”的研究,他的百度百科,也被“信息化、協同、BIM、平臺”等字眼“承包”了。
馬智亮與建設共享之間似乎有著天然的聯系,在建設共享理念推進過程中,記者來到清華大學新土木館,在一間小會議室人手一杯現煮咖啡(剛剛用移動支付從共享售賣機里買來的),開始了一段有關共享與信息化、建設“軟”資源與“硬”資源的對話。
記 者:談談您對共享經濟的理解?
馬智亮:如今,單車、汽車、充電寶、出租房等消費領域的共享現象已遍地開花、比比皆是,這類共享經濟的特點,都是通過網絡傳遞信息,從而建立聯系實現共享。
說到生產領域的共享,也許會超出很多人的認知范疇。其實,以建設領域為例,人、材料、機械設備等作為不可或缺的、有形的“硬”資源 ,其共享實例早已有之。就人力資源而言,自從管理層與勞務隊伍剝離之后,勞務公司便應運而生了,他們將從事各種行當的“工匠”資源集結起來,為不同項目的不同階段提供不同工種的勞動力,避免了勞動力資源原先歸屬某家建筑公司時因中標任務量波動造成的閑置或短缺。塔吊、攪拌機等通用的或不常用的機械設備都不必自購,大可通過租賃公司實現設備的即租即用,既不占用過多流動資金,又避免了項目轉場帶來的運輸費用,讓租賃公司的機械設備在共享狀態下加速流轉,實現價值最大化。
記 者:建設領域目前信息化程度怎樣?引入共享經濟時機如何?
馬智亮:僅就建筑業來說,這一傳統行業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比較弱,已被金融、制造等行業遠遠甩在后面。一個例子便可以斷定行業信息化覆蓋的深淺度,一旦網絡故障,銀行肯定會全面癱瘓;而建筑業可能受影響的程度會忽略不計。大概僅有少數企業的內部管理能實現很高的信息化率,會成為網絡依賴企業。非常希望量大面廣且效率偏低的建筑業,能盡快踏上信息化旅程、登上共享經濟專車,一旦實現共享、協同,行業效率、企業競爭力將會得到大幅提升。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從“十二五”開始便一直推廣應用的工程項目多參與方信息共享平臺,就是將業主、咨詢、規劃、設計、施工總包、分包、監理等相關各方集合到一個平臺上,共享資源、協同參與、方便管理、提升效率、提高效益。
記 者:您覺得建筑業實現共享的“痛點”在哪里?如何通過行之有效的渠道實現建設共享呢?
馬智亮:如果說,建設領域的“硬”資源已經有共享實例,那么價值更大、潛力更深、空間更廣的“軟”資源共享卻遠遠沒有實現。
從BIM模型共享入手,就可以助力建筑業實現行業資源的“軟硬兼施”。BIM的基本理念,就是通過從咨詢、規劃、設計、施工到運維全生命周期的多參與方、多專業信息共享和協同工作,減少重復,避免錯誤,實現共贏。
通過BIM可以將錯誤放大,為解決問題帶來便利。模擬技術,對非標和異型建筑的設計和施工而言有如神助。據統計,發達國家利用BIM的過程中,僅減少返工浪費一項便可節省工程項目總造價的7%-10%。
實際上,BIM雖然已應用了10年左右,但共享、協同的征程僅僅邁出了一小步。現在很多業主都認識到BIM的重要性,從而對設計單位提出要運用BIM技術出圖的硬性要求。事實上,設計單位出于各種考慮,一般僅為業主從二維圖紙翻一個模型,在施工過程中,這種BIM模型只是中看不中用的“擺設”。
記 者:如何打破壁壘,實現行業的共享、協同?
馬智亮:如果在BIM應用中實現共享、協同,將BIM模型分享出去、實現共享,設計單位既可以在經濟上有所收益,下游單位也可以小的付出換取時間、空間上的價值。相關參與方大可不必在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各環節都自己建模,這樣就規避了重復建模帶來的諸多弊端,一方面節省人力和資金,還能節省大量無形的時間成本,對于工期緊張的工程尤為可貴;另一方面降低了重復錄入帶來的錯誤發生概率。總之,一旦實現共享,那么,人力(減少重復勞動)、時間(提高效率、縮短工期)、空間(場地有限)都會得到有效利用,錯誤率大幅降低,安全性大幅提升,資源大量節約,社會、經濟和環境價值不可估量。
記 者:實現建筑業共享、協同的前提是什么?需要厘清哪些問題?
馬智亮:首先得讓知識產權得到有效保護,讓勞動得到尊重。這就要從制度上加以支持、約束。業內大概都清楚,應用BIM業主受益最大,其次是施工方,設計方的益處微乎其微,這也是目前設計單位應用BIM積極性不高的原因。要讓業主不但愿意為應用BIM支付資金,并且要讓這筆資金的支付有依據、有出處。同時健全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讓業主從源頭上為設計單位的知識產權買單,使施工單位能夠共享設計BIM模型;竣工后,施工方也應提交竣工BIM模型,充分體現“誰受益誰支付”的規則,從而形成產業鏈條上的良性共享、協同“生態圈”。
其次,需要解決標準和加密等問題。
消費領域的共享需要解決移動支付、通信網絡、定位跟蹤、安全機制等問題,如此,共享單車等才得以大面積鋪開。如果大面積推廣BIM,就需要解決標準和加密等問題。有了標準,共享企業就不會打不開或不能全面讀取信息;可以通過“信息包”加密技術,做到讓誰打開誰打開、需要哪部分就打開哪部分;可以做到既不影響使用又能保護知識擁有者,實現知識所有者和使用者兩分離。
最后,還需要實現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即基于工程項目的共享、協同機制的問題。
記 者:建筑業的“硬”資源與“軟”資源相較,哪方面面臨的改革壓力更大?突破口在哪里?
馬智亮:與過去相比,就共享經濟而言,建筑業不是沒進步,而是變化不大。在互聯網時代、在高新科技手段的支撐下,租賃市場與勞務隊伍等“硬”資源的共享、協同并沒前進多少、反而有些停滯不前。因而,現階段的“硬”資源需要升級。
與此同時,“軟”資源更需加強。與技術相較而言,其實管理層面在共享、協同平臺推進過程中的重要性更強一些,面臨的改革阻力也更大一些。應該從源頭上、從政策上形成共享、協同、互通、多贏機制,讓合作多方愿意以共享、協同的心態參與到工程項目進程中。
建議從管理層面上先行一步,技術隨后跟進。技術是為管理服務的,管理沒有要求,技術也就沒有了方向和動力,肯定是走不遠的。有了政策依據,也就有了應用的動力,就能建立起適用的標準,加快BIM模型共享,促進BIM應用。
記 者:談談您對“建設共享圈”的期待?
馬智亮:希望建筑業能充分把握、體驗新技術帶來的助力,打破墨守成規的固習,乘上共享東風,踏上信息快車。
必須明白哪些資源適合共享,哪些不適合共享,以及拿什么共享,并怎么共享等系列命題。適合參與建設共享經濟的資源應該具備三個前提:其一,必須有共享價值。其二,共享過程中必須有較好的可操作性。其三,在經濟上共享有利可圖,包括提供方和接受方。
建設共享需要把握共享經濟的精髓,取其精華,在傳統行業里形成協同和互通,希望共享經濟能給建設行業帶來啟發、借鑒,也希望傳統行業能搭上互聯網和共享經濟快車,在用信息中樞系統搭建的共享、協同平臺上,實現建筑業全生命周期里快速、流暢的循環、運轉、升級、轉型。
中國建設報記者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