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創建 碩果累累
——第三分公司2013年成果展之品牌創建
2013年是第三分公司工程點多面廣、工作任務繁雜的一年,面對并不樂觀的形勢,分公司經理趙澤俊說了這樣的話來鼓勵員工:“只要我們緊跟形勢變化,積極調整管理方式,發揮我們五建敢打敢拼、勇爭第一的精神,就一定能完成公司下達的任務,甚至超額完成?!钡谌止救w員工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趙經理的話并非虛言,2013年分公司生產經營再創佳績,承接工程合同金額31.82億元,同比增加22.62%;完成產值20.18億元,突破了公司制定的19億目標;實現利潤2765萬元。分公司榮獲國家、自治區、市級獎項共61項。其中1項黨群組織獎、18項安全獎、13項質量獎、28項技術獎(其中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
那么,是憑借什么樣的努力和付出,三分公司才能做到逆勢而上,再創佳績呢?
生產再忙,安全不忘。對于建筑單位來說,安全就是企業的生命。2013年與項目部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書》31份,并協助項目部與施工隊組簽訂《安全生產協議》451份,明確了各施工隊、施工班組安全生產工作的目標和任務。在6月的安全生產月活動中,分公司加大安全宣傳,共出版9期安全板報、懸掛大型橫幅42條、張貼小標語840條,共有750人閱讀了安全生產方面的書籍。開展了包括消防在內的4次應急演練,召開安全工作會議12次,進行了消防演練8次,下發隱患整改通知單290份,排查事故隱患1537處,已完成整改1489處,整改率達96.8%。
正是由于分公司對安全生產長效嚴格的管理,今年共獲得18項安全獎,其中國家級2項,區級8項,市級8項。榮譽的背后體現的是分公司對安全文明施工的常抓不懈,這種堅持不懈的努力體現在項目施工的每個細節上,以投資大廈的安全宣傳工作為例,該項目自開工伊始,就把對實現安全示范工程的實施當成一種文化來培育,讓它融入到項目施工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項目利用了各種各樣的宣傳方式,使大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項目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創精品理念的熏陶,如在安全通道、休息室、宣傳欄等地方張貼安全標語,并配以相應的漫畫;在建筑主體懸掛寫著“責任心是安全之魂,標準化是安全之本”的條幅;給每位工人發放《安全生產手冊》,手冊圖文并茂,圖片生動有趣,語言簡單明了,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工也能接受,不少農民工表示:“以前安全課上面灌輸的知識容易忘記,手冊上的東西簡單好玩,反而容易記住。”由于對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的嚴格要求,該項目獲得了全國AAA級安全文明標準化工地等榮譽。
精心施工,以質取勝。安全第一,質量至上,安全與質量是企業永恒的命題。2013年,分公司面臨著工程點多面廣、分管工作繁雜,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匱乏,面對困難,分公司制定出各種策略以保證工程的施工質量,如改變以往在月檢時才對項目提出整改意見的方式,換之以事前的策劃和過程中的指導;安排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有重點地對高、大、難項目及存在問題較多的項目進行扶持和指導,多次到正菱大廈、北海金沙灣、煙廠動力中心工程工地指導完成質量、技術工作。這一系列舉措提高了項目管理效率,保障了工程施工的質量,受到項目部的歡迎。
品質源于責任,產品源于人品,工程質量的落實離不開參建的每位員工。柳州市碧桂苑1#-3#樓項目的施工員潘雁寶就是其中的典范,為了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他總是起早摸黑、加班加點。有一次午夜下大雨,邊坡土體出現了小裂縫,是他及時發現并安排工人進行雨篷布覆蓋,才避免了嚴重的后果,經過第二天的搶救邊坡加固,挽回了可能出現的嚴重損失。
可以說,靈活多樣的管理方式加上員工們愛崗敬業的精神正是第三分公司成功的秘訣。
重視技術,勇于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項目的技術水平越高,生產力和品質就越高,同時成本也就越低。去年3月封頂的柳州市碧桂苑5#樓項目,是分公司目前最高層房建項目,該項目采用了新的施工模式,施工過程中采用了附著式升降腳手架技術、建筑節能與新能源利用技術、建筑節地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技術、建筑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技術等綠色施工技術。去年7月,第三分公司柳州正菱大廈項目基坑支護工程地下連續墻吊裝成功。該鋼筋籠長27米,寬5米,重約32噸,是截至目前柳州整幅吊裝成功的最大鋼筋籠。正菱大廈地下連續墻工程作為柳州市首個地下連續墻工程,填補了柳州市地下連續墻施工技術和大噸位吊裝作業技術的空白。
正是由于對技術創新孜孜不倦的追求,2013年分公司在技術獎項上收獲頗豐,共獲全國QC小組成果一等獎2個、全國QC小組成果二等獎1個、獲廣西工程建設優秀QC小組成果一等獎5個、獲廣西工程建設優秀QC小組成果二等獎11個、獲廣西工程建設優秀QC小組成果三等獎4個、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個、獲得區級工法3篇。
面對2014年的新形勢,分公司將緊跟公司發展步伐,積極開展“質量品牌年”活動,加大經營力度,提升項目管理水平,完善項目管理機制,打造企業品牌,提高經濟效益,全力打造一個充滿企業競爭力和幸福感的分公司。(通訊員 譚道崎)